夏和顺
1933年1月25日,于省吾与容庚完成了一笔交易——以600元大洋及《迦音阁贽诗图卷》、马芳指头画册易得颂斋“王戊剑”。
△于省吾先生
于省吾(1896—1984),字思泊,辽宁海城人,毕业于沈阳国立高等师范,曾任奉天省城捐税局局长。九一八事变后移居北平,潜心研究古物和古文字,不久与容庚相识。1932年5月28日,容庚日记中首次出现于省吾:“于思泊请玉华台晚餐。”次日,“与于思泊、商锡永、唐立广逛古玩肆,无所得”。此后两人交往日渐频密,几乎每周都要见面。
△越王剑,铭文亦作“王戊”
容庚“王戊剑”1931年秋在琉璃厂式古斋购得。剑长55厘米(身长44.3厘米,茎长10.7厘米),“色作水银古,上有绿锈,锋锷廉利,犹可杀人”。剑格倒凹形字,圆茎,茎上有两箍,圆首。剑格有鸟书错金铭文,两面共8字,其中左右各作“王戉”二字。剑脊含铜量较多,韧性好,不易折断;刃部含锡高,硬度强,虽历经2000多年,依能轻松切割物品,可见性能优异,锻造技术十分高明。
初得此剑,容庚将铭文“王戉”理解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卿王戉”,并未真正重视。与于省吾交易后,他在日本学者原田淑人《周汉遗宝》中见到“戉王矛”,顿悟此剑“王戉”二字应倒读为“戉王”,是为“越王剑”,后悔不迭。1933年2月20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德人鲍尔铿来,以古剑拓本见示,与王文敏所藏相同。余深悔余所藏之售去也。”但易去之物难有索回之理,只好作罢。
于省吾得越王剑前,已得夫差剑,因以两剑名其斋曰“双剑誃”,可见对越王剑与夫差剑同样宝爱。1936年1月2日下午,容庚逛厂甸,与于省吾同行,至其家,“观吴王夫差剑,精极”。
于省吾喜欢古剑,每逛厂肆特别关注剑类。1933年2月3日下午,容庚游琉璃厂,“与于思泊至尊古斋,购铜剑十元,取成周铃陆拾元”;2月4日“与于思泊逛古玩肆,还尊古古剑价三十元”。
△师旂鼎
容庚对越王剑念念不忘。随着时间推移,于省吾对古剑兴趣稍有转移。1937年初容庚得精美周器师旂小鼎,于省吾颇有兴趣,他乘机提出以此鼎易回越王剑。1月20日,容庚“与于思泊以师旂小鼎易八百元,及戉王剑、林纾《独秀斋图》、骨条十二根、小铜锛、小玉圈、一刀契、刀癸埙”。他不仅重获越王剑,还换回800元及一堆宝物,可见师旂鼎价值不菲。
1947年,容庚携越王剑南归。1956年,他向广州博物馆捐出大部分藏器,其中包括越王剑。此器现为广博镇馆之宝,1994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
陶北溟曾藏鸟篆剑,为王懿荣旧藏,亦被容庚释为越王剑。陶氏曾致函容庚,称其释作越王自作剑“确切不移,可喜可感”,“从此与吴王押成天然巧合,王文敏有知,做鬼亦快活矣。因吴王押、越剑皆文敏天壤阁旧物。”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