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渝川(书评人)这两本书深入探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了现有发展格局下的问题所在,从治理机制创新、增长竞争、产业结构趋同、协同创新、产业关联等多维视角,运用经济学工具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剖析和实证分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翔实的建议。
[caption id="attachment_3298705" align="alignnone" width="747"]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刘志彪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1月[/caption]
2018年,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国家对长三角地区过去20多年来在一体化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的充分肯定,并寄予了更大厚望。
当今国际环境纷繁多变,中国经济需要在区域一体化基础上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强大国内经济体系。而这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深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根本依仗。国家要求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是对长三角这个先行地区的高标准要求,并希望其作为榜样、示范和探路者,带动包括环渤海、珠三角、成渝、关中、胶济、哈大、北部湾沿岸等地进一步提高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所院长刘志彪领衔所著的《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这两本书深入探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了现有发展格局下的问题所在,从治理机制创新、增长竞争、产业结构趋同、协同创新、产业关联等多维视角,运用经济学工具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剖析和实证分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翔实的建议。
这两本书不仅有益于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研究人员,以及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官员、研究人员、媒体人员和企业人员更好的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问题,找到破局解决的思路,而且,对于长三角之外其他区域见贤思齐,有效学习借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验,并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有关问题而未雨绸缪,均颇有裨益。
如前述,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成就相当突出,但正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现有发展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一体化、产业协同化、开放制度化、政策中性化、政府服务化尚有距离(国内其他区域的一体化水平,相比长三角的差距明显,意味着距离上述标准更大)。书中列举指出,首先,长三角三省一市,再加上各省级行政单位下属的地级市、县级行政单位,“每个行政主体都有其特定的行政智能空间与权力空间……对事务的管理具有局部性、封闭性”,经济运行的“碎片化”倾向严重;其次,产业同构导致产能过剩较为严重,尤其是近年来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包括长三角许多地方在内,都将其作为本地的主导产业,造成了地区之间产业同构,产业严重过剩,且呈现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第三,恶性竞争和重复竞争导致资源浪费;第四,生产要素流动不畅,地区合作激励不强,产业协作水平不高。
对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一书建议指出,应当创新政绩考核方式,提高地区合作积极性,这其中可以降低政绩考核和官员晋升中考察的经济指标的权重,设定推动一体化区域、城市群的整体绩效考核评估,并大力推动官员跨省跨市任职比例;深化横向放权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健全公共服务职能,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倒逼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提供可复制经验,等等。
当然,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确实会出现两种效应,从而引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区域对于一体化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这两种效应分别是扩散效应与虹吸效应。《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这本书就举例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上海市与周围的江浙地区存在较大的竞争,大家都发力发展外向型的制造业,所以上海的发展往往就意味着对周围城市产业的削弱;苏州等苏南城市曾希望上海市提高虹桥机场的国际枢纽运行功能,以推动快速出口,但上海市则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先行发展了浦东国际机场,将较多的国际货运航班设置在了浦东机场,这种情况下,江苏省才规划建设了苏南硕放机场——而在近年来,上海市开始朝着“四个中心”发展,打造体现国际高端水平的新功能,这就与江浙以及安徽实现了错位发展,从而为一体化创造了可能。这个案例对于国内其他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有非常好的借鉴和警示意义,要避免一体化发展只壮大中心城市增长而弱化周边区域的发展,减少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增加扩散效应,就应当切实注重产业协调,注重产业协作配套,构建空间、市场、产业、创新、交通、信息、贸易、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制度等不同维度的促进一体化的指标体系,真正做到区域不同地区的密切合作,实现扬长补短、优势互补。
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这本书也深入分析了长三角相比国内其他区域最具竞争力的一体化机制,也就是很强的官产学合作、技术溢出与吸引能力。官产学合作指的是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企业既是技术需求方,又可以成为新技术及其应用方式的供给方;而大学也可以既成为技术供给方,还可以主动推动科技创新。在这其中,政府扮演着资源协调和资金支持的角色,还可以通过产业规划推动支撑重大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布局发展。
在长三角地区,官产学合作总体上运行流畅。但不同地区的实证回归结果差异很大,近年来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安徽省,对大学研发支出的资助比重甚至接近了80%,而来自企业资助的比例很低,对应来看,企业资助比例相对最高、政府资助比例相对最低的江苏省,创新活力则要大大强于前者。而创新成果的实际转化水平,恰恰就与企业资助比例有关。《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这本书认为,政府应当强化对企业应用创新成果的资助支持,而相应减少对高校科技应用研究的资助,倒逼官产学合作的提速。
作者简介
郑渝川:资深书痴,买书如山倒,“剁手”频率高。书评、时评作家,现居成都。千余篇书评见于《深圳特区报》《信息时报》《广州日报》《上海证券报》等国内多家报媒。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