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驻穗记者 姚嘉莉
一桥飞架三地,开启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崭新篇章。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宛若巨龙,横卧在伶仃洋的碧波之上,将粤港澳三地人流、车流和物流紧密联系在一起。2021年4月,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采访团走上大桥领略超级工程的雄姿,体验数字化大桥建设的智慧。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是当今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迄今为止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被外媒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2003年启动前期工作,2009年12月开工建设,2018年建成通车。
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历经6年筹备、9年施工,数万名建设者披荆斩棘,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大桥建成通车后,实现了粤港澳三地的硬联通,极大地提升了香港与珠三角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效率。其中,珠海至香港国际机场的车程由约4小时缩短至约45分钟,珠海至香港葵涌货柜码头的车程由约3.5小时缩短至约75分钟。粤港澳深度合作等方面优势愈发凸显。如今,港珠澳大桥正迈向数字化大桥,粤港澳三地的技术、科研合作也愈发紧密。
殊不知,港珠澳大桥已刷新了多项网络建设的新记录。一是建设规模最大,中国移动已建设32个物理宏站、8个室分站,共有84台BBU、340台RRU。二是光缆最多,中国移动共铺放2条288芯普通光缆、1条144芯国际光缆。三是海底隧道覆盖方案最优,中国移动采用更优质的泄露电缆方案实现覆盖,天线对打更均匀,网络覆盖效果更优。
与此同时,港珠澳大桥倾心打造数字化大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闫禹说,“我们要在物理大桥的基础上建设数字化大桥。”该局围绕大桥运维,联合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澳门大学,根据院校的科研优势,就不同项目开展三地科研合作。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项目已到关键阶段,项目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数字化大桥数据标准及技术方法体系,构建智能化运维平台,将全面提升港珠澳大桥的智能化运维水平,降低大桥全生命周期维养成本、延长大桥使用寿命,为用好管好大桥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据了解,“港珠澳大桥桥-岛-隧全生命周期业务协同互联数据标准体系”将大桥120年全寿命周期内所有运维业务流程化、标准化,建立四大类33项信息数据统一的交换标准。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