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强/文
前不久,大作家贾平凹因为价格最高一个字卖到4万,而其人被骂为“不要脸”,其字则被评为“墨猪”。本人以为,不能借文艺批评进行人身攻击,而这“墨猪”的评价很不准确。
墨猪是一个书法术语,比喻字体笔画丰肥、臃肿而乏筋骨,因字如墨团,故名墨猪。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引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也就是说,墨猪是指那些用墨浓重,线条痴肥而力弱的书法。
显然,贾平凹的字不是墨猪,其字线条还是很有骨力的,只是线条少变化,一味粗短痴重(注意不是痴肥)。由于线条痴重、粗短,其字的笔画看起来有点像北方人常用的擀面杖。这种笔画袒露的,是贾氏作为西北汉子的十足“戆”劲。
奇怪的是,作为文人的贾平凹,字里竟然没有一丝的书卷气。尽管如此,但贾平凹的字并不很俗。相反,其字里行间还隐现着一种憨拙、朴茂之气。或许是文人之故,加上手写小说字写得多,其字结体尚略可一观:平正、不做作。贾平凹写字少有提按顿挫,一笔一划就那么摁住毛笔直来直去地写来,笔画不方不圆,整体既无张扬的长笔画,也夸张的笔画组合,少有拖泥带水的连笔,字字独立,而且几乎笔笔独立。读他的字,总觉得面前站着一位拙朴、本分的西北老农。
如果以音乐来比拟贾平凹的字,则其一幅幅字幅就是一段段单调的节奏。从这些节奏里,人们听不到丝毫的旋律。而且,节奏的快慢、轻重、长短、强弱几乎都没有变化。就像一个人在擂鼓,只知道持续不断、一槌一槌地擂将开去,人们听到的只是“嗙嗙嗙嗙……”的声音不绝于耳。这种鼓点因其厚重,如果在一种沉闷的环境里突然听上四五声,或能够起到醒神的作用。但听多了,必使人生厌生烦。因为,再好听的音乐在反复播放的情况下,也会令人审美疲劳,何况他这种单调、平庸、乏味的“鼓点”呢?
贾平凹有一点非常难能可贵,他从不以书法家自居,也不夸自己的书法好,更没因名气大就沾沾自喜和好为人师、阴阳怪气去贬损攻击其它书法家和书法协会。
在《贾平凹书画集》自序中,他坦白招来。“我没有临习过碑帖”“我写的是一些汉字,不是书法。” 他甚至把自己的字看得“烂贱如草”。但他也说,自己“读到了许多碑帖”“大致能懂得古人的笔意”。“被人索字渐渐成了我生活中的灾难,我家无宁日,无法正常的读书和写作。”为了拒绝,他当庭写了启事:谁若要字,请拿钱来。可偏偏有人真的就拿钱来。贾平凹还说,“我的字给许多人办过农转非、转干、调动的好事,也给许多人办过贿赂、巴结、讨官的坏事。”
这就是真实的贾平凹的字。他之能卖字,既不是他的错,也不是他“不要脸”。他的字之所以越卖越贵,我看归根结底是这个社会病了。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