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编辑 刘悠扬
今年是“新红学”100周年,《红楼梦》研究又有新成果。著名学者、文学家刘再复的“刘再复悟读红楼梦”系列由微言传媒和上海三联书店联合出版,包括《红楼梦悟》《共悟红楼》《红楼人三十种解读》《红楼哲学笔记》《贾宝玉论》五本作品。
[caption id="attachment_3292498" align="alignnone" width="252"] ▲“刘再复悟读红楼梦”系列[/caption]
与以往红学家或索隐、或考证、或探佚的方法不同,刘再复读《红楼梦》,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悟读”方式,试图开掘《红楼梦》的文化密码,洞彻曹雪芹未被阅尽的内心世界。
开启《红楼梦》“悟读”先河
刘再复是谁?可以说,在近年众多解读《红楼梦》的学者之中,与白先勇和蒋勋两位先生齐名的第三人,大概要数刘再复。
[caption id="attachment_3292501" align="alignnone" width="640"] ▲刘再复[/caption]
刘再复是20世纪蜚声中外的著名文学家,被誉为“漂泊的思想者”,早在1959年即负笈厦门大学中文系,后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旅居海外期间于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三十年间足迹踏遍亚欧美,古典中国的文化基因也随之洒向世界各地。刘先生亦著作等身,《性格组合论》《传统与中国人》《人论二十五种》《罪与文学》等作品,一经出版就在短时间内轰动文学界。刘再复先生的红楼梦解读,更是开辟了国内红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开启了红楼梦“悟读”先河。
作为显学的《红楼梦》,由于其博大精深和后四十回的明暗诡谲,历来是各家“评红者”争论的重点,而所有的争论,也莫不是为了还原曹雪芹的本意。洋洋近百万言的《红楼梦》要如何读呢?打开《红楼梦》的方式,只有陷在事无巨细的故事情节之中、到处寻找暗线和伏笔吗?
[caption id="attachment_3292503" align="alignnone" width="306"] ▲刘再复著《红楼梦悟》[/caption]
在众多前辈学者导夫先路的基础上,刘再复抛开王国维“论”的形式,抛开俞平伯“辨”的方式,也不同于蒋勋和白先勇的“文本解读派”。他走出考据,走出索隐,细看红楼人物秘辛,却不以秘辛为要。也正是在刘再复的“红楼五书”中,读者可以看到暗藏在人物和事件背后秘而不宣的古典文化——贯通于儒释道的中国文化的江山,以及伫立于灵魂悖论中的曹雪芹。
并不一味否定高鹗续书
刘再复基于文化的、哲学的、审美的方式读红楼,也就自然地对绕不过去的高鹗续书有着最中肯的评价。不一味地否定高鹗续书,是本系列的一大特点。在他看来,高鹗能写出“焚稿”,便与“葬花”做了对应与延伸,使黛玉之死能够止于觉,止于悟,止于神明似的大洁大净,可谓成功之笔。第一百一十七回贾宝玉一句“我已经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以及最后一回宝玉终于遁入空门的大结局,都是高鹗在思想境界上承接了曹雪芹的思路,给予《红楼梦》形而上的结尾,突显了心灵本体。
[caption id="attachment_3292504" align="alignnone" width="298"] ▲刘再复著《共悟红楼》[/caption]
刘再复认为,《红楼梦》之所以比其他中国古典小说有深度,就在于它不仅精彩地描述了世俗状态的生活,还精彩地呈现了诗意状态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他眼中的《红楼梦》不是一个冗长的家族兴衰故事,而是数百个灵动鲜活的青春生命精彩绽放的故事,读《红楼梦》,只看到人物之间的是是非非还不够,这个故事本身的更高维度是:曹雪芹的心力,在于彰显人之为人的困境和希望,以及在身处的欲望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未被世俗污染的少男少女们的青春共和国,所以才刻画了大观园这个不为功名利禄、娇妻美妾、金银财富而迷失自我的洁净世界。
贯通东西方文学史,最推崇还是《红楼梦》
用刘再复的话说,离开祖国的那些年,他是背着《红楼梦》浪迹天涯,只要能读到《红楼梦》,就像没有离开故土和家园。在六十多年的治学生涯中,刘先生学贯中西,此次讲述《红楼梦》更是打通比较文学的任督二脉。读透了《红楼梦》之后,他不认为莎士比亚是文学界的最高峰,不认为加缪的“局外人”是现代意识的鼻祖,不认为骑士精神是西方独有的文化,诸如此类让西方人引以为豪的东西,其实《红楼梦》中都有着相当深刻而成熟的表现。
[caption id="attachment_3292505" align="alignnone" width="306"] ▲刘再复著《红楼哲学笔记》[/caption]
从“悟读”系列还可知,纵观20世纪世界文学史,大作家几乎都对自己同胞的劣根性有不留情面的鞭挞。在爱尔兰,有乔伊斯对都柏林人和爱尔兰人市侩嘴脸的揭露;在德国,有君特·格拉斯通过《铁皮鼓》对日耳曼人无端傲慢的嘲笑;在美国,有福克纳通过《喧嚣与骚动》对垮掉的一代的展示;在英国,还有奈保尔对印度同胞们的绝望。而18世纪中叶,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早已展示了一幅物质世界中的人性丑恶,那些贵族老爷太太,全是一些“嫌隙人”“尴尬人”“滥情人”“轻薄人”。
[caption id="attachment_3292506" align="alignnone" width="300"] ▲刘再复著《红楼人三十种解读》[/caption]
刘再复认为,曹雪芹比叔本华更早发现“人没有那么好”这一真理,看到男权社会的人们个个肚子里都深藏着一个忘不了功名、财富、权力的魔鬼;但曹雪芹还发现世上也有一部分人确实好,如林黛玉等青春少女,她们是不许“臭男人”即魔鬼沾边的,在黑暗王国又看到“女儿”的一线光明,更为深刻。如果说,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是第一次对人的发现,那么,现代主义思潮则是第二次对人的发现:第一次发现是发现人的崇高、人的伟大、人的了不起;第二次发现则是发现人的荒诞、人的渺小、人的混沌与卑劣。《红楼梦》的伟大正在于兼有两者的深邃内容。
《贾宝玉论》首次出版
“刘再复悟读红楼梦”系列于2021年4月面世。本次重版归来,在之前版本上有不少修订,改正硬伤;刘再复新作序一篇,讲自己阅读红楼的独特心得,这是重版的特色之一;本版也首次将《贾宝玉论》与“红楼四书“放在一起,构成比较完整的悟读系列。
[caption id="attachment_3292508" align="alignnone" width="257"] ▲刘再复著《贾宝玉论》[/caption]
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非常重要,鲁迅在一百年前就对贾宝玉有过精辟的评说,聂绀弩先生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也是梳理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刘再复说,虽然已经在很多地方分析过贾宝玉,但作为曹雪芹的人格象征,有必要将贾宝玉单独做一全方位的分析和解读。贾宝玉这个形象,负载着“人的解放”的全部要点,他的形象融合了东方哲学的全部要素。看懂贾宝玉的三面人生:佛之宝玉、道之宝玉、儒之宝玉,也看能看懂中国古典文化的多重张力。
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所透视的中国人最重要、最丰富的性格特征,也随着刘再复的红楼人格分析法明晰起来。比如贾宝玉这个人物为什么在父亲的眼里是孽障,而在警幻仙子眼里是淫人?为什么在探春眼里是卤人,而在宝钗眼里是富贵闲人?为什么在妙玉眼里是槛外人,而在黛玉眼里又是知音人?再者,以王熙凤为代表的“玻璃人”是什么人?以秦可卿为代表的“冷眼人”又是什么人?
刘再复以大观视角读红楼,落足之处仍然离不开故事本身的人、物、事,对《红楼梦》诸多细节有独创性的见解,也是这个系列的特色之一。在刘先生看来,“绛珠”对应的就是血泪,而黛玉的奇香、宝钗的热毒、宝玉的泛性别之爱等考据派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情节,恰好可以从儒释道的角度“悟”出来,且别具一番风味。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