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崔敏
随着二维码的成熟运用,消费者在外用餐时,深圳的不少餐厅推出扫码点餐服务。扫码点餐方便了商家,为其节省了人力成本,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强制关注公众号、注册会员等一系列操作,确实让消费者感到了麻烦与担忧,老年消费者面对扫码点餐更是感到无助。
消费者:“一刀切”使用扫码点餐影响消费体验
“请扫码点餐。”近日,记者在外用餐时发现不少餐厅取消纸质菜单,要求消费者扫二维码点餐。餐厅强制消费者扫码关注公众号或授权后才可点餐消费,这样的行为屡见不鲜。
消费者必须关注商家公众号、注册会员、得到授权后才能点餐。
相较于传统人工点餐模式,扫码点餐可以节省商家的人力成本,提升服务效率,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存在被迫关注商家公众号、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等。
“我不喜欢扫码点餐的模式。”正值饭点,记者在商场采访了一位准备用餐的消费者,他表示,现在大部分餐厅都采用扫码点餐的模式,但扫码后必须关注公众号、注册会员、填写手机号才能点餐,关注公众号后还会收到商家推送的广告,这种行为不仅麻烦还会泄露隐私。
同样,消费者常女士也认为扫码点餐很麻烦。“年轻人会操作,对于老年人而言,扫码点餐就是件难事了。”对此,她提出质疑,如果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那是不是就无法点餐了?她曾遇到过4位老年人在餐厅点餐,由于餐厅不提供纸质菜单只能扫码点餐,这使得老人家无法点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消费体验,她认为不应该“一刀切”使用扫码点餐。
近日,长沙炊烟小炒黄牛肉就因强制消费者扫码点餐的行为向市民道歉,并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发布扫码点餐服务整改公告。
炊烟时代小炒黄牛肉扫码点餐服务整改公告。
扫码点餐本是好事,不仅可以节省人工成本,还可以提高服务效率,但面对商家强制扫码点餐,不提供人工服务的行为,是否侵害消费者的权力呢?
中消协:“扫码点餐”不应成为“单选题”
3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称:“扫码点餐”不应成为“单选题”,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阻碍。
不仅如此,早在3月15日,深圳市消委会正式启动扫码消费问题监督工作。经过深圳市消委会初步调查,共走访了36个大中型商超,26个连锁餐饮品牌共计260个门店。统计数据显示,有97.02%的商家采用了扫码消费,其中95.64%的商家在扫码后仍须关注或授权才可进行消费。同时,深圳市消委会以线上投票的方式调研了消费者对扫码消费问题的看法,共963名消费者参与了投票,其中943名消费者认为商家不应该强制要求关注公众号。
对此,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郑博恩律师表示,一方面,扫码点餐必须先关注的行为,首先涉及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及隐私权,属于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是强迫行为。餐厅不应强制要求消费者关注公号、强迫提供与消费无关的信息,否则还有可能涉嫌侵犯到消费者的隐私权,违反了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另一方面,不提供现场点菜服务还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只有扫码关注餐厅后才能看到具体菜单,知晓菜品价格。菜单是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与是否接受餐饮服务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先关注才可知晓菜单及价格的行为也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