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魏沛娜
“那时,深圳大学是一个朝气蓬勃、极富活力、美丽、全新的地方。”近日,年届90岁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乐黛云的自传《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新书发布会暨学术人生分享会在京举行,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分享乐黛云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突出的学术成就。
作为深圳大学首任中文系主任、比较文学研究所(后更名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乐黛云在书中着墨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她来深参与创办深圳大学中文系和比较文学研究所的经历,十分瞩目,这对于深圳来说也是分外非常珍贵的历史记忆。
据了解,《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是乐黛云的最新自传和心灵独白。她说:“我很庆幸选择了北大,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文学研究作为我的终身事业。我从小就立志从事文学工作,最大的愿望是把美好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让各国人民都能欣赏到优美的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
向来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不久的深圳大学能够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发祥地,贡献最大者非乐黛云莫属。据乐黛云在书中介绍,1984年秋天,她与丈夫汤一介从美国返回国内后,适逢深圳大学正在组建,时任深圳大学校长张维邀请他们夫妇和他一起去深圳开创新的事业。“他聘请我担任中文系主任,并同意我在那里建立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所,我的丈夫则兴办1949年以来的第一家国学研究所。”乐黛云与丈夫汤一介并没有辞去北京大学的职务,自此来往于广东和北京,南北各住半年。“正是有了深圳大学这个基地,1985年夏,中国比较文学各路大军才有可能在这里聚集,召开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举办了中国首届比较文学讲习班。”乐黛云表示,“这次大会也初步奠定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国际地位”。此外,乐黛云还主编了《深圳大学比较文学丛书》,有学者评价说“这是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早的具有体系性的成果。”
▲1985年,乐黛云与季羡林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上
在此次的《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新书发布会暨学术人生分享会上,乐黛云回答深圳报业集团记者提问时也再次忆及她与深圳的殊缘。“我是深圳大学中文系第一届系主任,那时候深圳大学大家看不太起,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不愿意去。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工作,应该去开拓,我就去了。当然那时候也是因为北大派遣的,北大派遣好多人去支援深圳大学,所以深圳大学头一届老师很多都是北大去的,而且也为深圳大学做出了一些贡献,做了一点儿事吧。”乐黛云说:“希望以后腿好一点,还可以再去深圳。”
▲1985年,乐黛云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上发言
记者还了解到,会前,深圳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刘洪一专门发了贺信,敬表祝福。刘洪一写道:“乐老师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开拓者,是深圳大学第一任中文系主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发祥离不开乐黛云先生的杰出贡献,也与深圳大学有特别的渊源,深圳大学的同仁们对乐老师怀有特别的敬意,谨向乐老师致以最美好的祝福,祝发布会圆满成功!”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