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文
3月20日晚,为深圳的牛年春节档添彩无数的福田新春艺术节以一段精彩的“豹尾”留下袅袅余音——一台荟萃粤剧艺术精华的全新制作《“我是曾小敏”——“剧·说”交响音乐会》在深圳大剧院惊艳首演,刷新了人们的听觉、视觉和文化认知。原来粤剧艺术的面目还可以这样清新宜人!原来“南国红豆”可以在深圳福田这样的现代都市中呈现得如此明艳动人!
气势恢宏却又与粤曲腔韵结合得天衣无缝的交响乐队,具有古典美却又并非传统戏装的舞台扮相,既有着清丽甜润的声线、又深得传统粤剧唱腔精髓的运气行腔,再加上融合了现代光影技术和剪辑手法的视觉背景,让这台“粤剧综合体”的舞台艺术创新之作显得那样朝气蓬勃、与众不同。
在当晚的演出现场有很多年轻观众,都被这台见所未见的新派粤剧精华大戏深深吸引了进去,率先鼓掌的是他们,大声叫好的是他们,大幕落下时久久不远离去的也是他们。对于粤剧这样一种以方言为基础的传统地方戏来说,来自这些年轻观众的肯定和认同,是最大的褒奖和收获。
曾小敏是近年来在全国戏曲界声誉鹊起的新一代粤剧艺术代表人物。她跨越花旦、武旦和青衣三个行当,扮相俏丽,声线清越,唱、念、做、打俱佳。更重要的是,她敢于、乐于冲破传统概念束缚,大胆革新粤剧的唱腔、内容和表现形式,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的湾区土地上面貌日新,争取到了更多年轻观众的认可。这让她成为粤剧艺术改革的点火者和引领者。这台新意迭出的“剧·说”交响音乐会就是一次行之有效的突围。
从情蕴其中、感天动地的《白蛇传·情》,到传奇色彩浓厚的《柳毅奇缘》,再到英气逼人、大义凛然的《谯国夫人》,这几部曾小敏传统戏代表作的精华都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现,其恩师丁凡的助演更是令人惊喜,显示着粤剧艺术香火的一脉相承。而《生命花开》、《每一个春天》等新创粤歌既融入了时代性强的内容,又发挥了粤剧传统唱腔中饱满悦耳、声线入云的优势,显示了这门戏曲艺术极强的拓展性。
令人惊喜的是,曾小敏在节目单之外还“藏”了一曲、露了一手,一首压轴的名曲《卖荔枝》唱得清婉脱俗,生活气息浓郁,听醉观众的耳朵。尤其最后收尾那一句上挑的滑音,活泼而干净,极具功力,当属华彩,将全场演出送上了令人振奋的高潮。
戏曲艺术的推广和兴盛,不仅需要继承和革新,更需要名家名角的带动效应。毕竟这是一种表演艺术和大众文化,明星的魅力是无穷的。近年来,王珮瑜、张火丁等新一代京剧名角已经给国粹艺术“烧了一把火”。而在粤剧艺术领域,也需要曾小敏这样先天条件优质、传统积累丰厚,又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年轻主力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迷倒众生”的名角,也为粤剧艺术的新生和繁荣燃起一把火。
这台全新编排的粤剧品牌大戏,事先并未大张旗鼓地宣传,即便在福田新春艺术节的原定排期里也未见其踪。然而一登场便声动四座,激发了人们对粤剧艺术热爱的火花。本来,和广州、香港等粤剧的“大码头”相比,深圳还是一块新兴的粤剧文化土壤。然而作为粤剧首席名角的曾小敏把这台融汇其表演艺术菁华的重要节目的首演放在深圳福田,与深圳交响乐团合作上演,可谓独具匠心。其用意从她在演出后的回应中可见一斑:“深圳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在这里可以大胆地去探索、去尝试,所以我们把首演放在这里,让大家知道粤剧可以这样唯美、这样时尚。”
回看“福田新春艺术节”的排期单就会发现,传统戏曲是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和篇幅、当之无愧的“重头戏”。在这样的推崇力度下,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当代都市的水泥丛林中,传统戏曲之花与现代人的审美情怀产生了令人激赏的碰撞和共鸣,古老的粤剧艺术在这块沃壤上抽新枝、绽新花,收获了崭新的滋养。
演出当日正值春分节气。沃壤绽新梅,春来发几枝。粤剧之美,如春光乍泄,正在这座城市里摇曳生姿!
(图片均为演出资料图片。)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