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思明
电视剧《湾区儿女》作为时代的回声,呼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战略思维,以影视艺术形式,吹响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集结号。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地理、文化渊源、人文精神、风俗习惯诸方面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同气连枝,乃至彼此相依,一脉相承。《湾区儿女》于6月21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登场,彰显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 《湾区儿女》海报
太平洋的风徐徐吹着澳门岛,从未改变什么,但上世纪末最后时刻的那股强劲东风,改写濠江的流向,澳门岛从此回归祖国的怀抱,澳门人的命运也随之改变。34集电视连续剧 《湾区儿女》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背景,以澳门疍家女麦斯钰的人生成长经历为主线,从香港回归开篇到开启大湾区建设和澳门回归20年终篇,讲述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文化、社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生动感人故事。该剧一经播出,引起广泛关注,收视成绩可嘉,社会反响不俗,体现了观众对澳门及大湾区发展的关切和期待。
反映澳门人民命运改变的影视剧已有《大辫子的诱惑》《澳门人家》《澳门儿女》《澳门的故事》等,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澳门岛得益于祖国改革开放尤其是澳门回归,而这部《湾区儿女》则讲述了澳门回归前夕到回归20年的完整轨迹。电视剧通过疍家人麦叔和他的儿女们的20年变化,全面展示新一代澳门人回归以后的成长及其心路历程,表现了他们与内地休戚与共的联系,弘扬了勤劳、善良、敬业、友爱的主流价值,表现了澳门回归后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勠力同心重建美丽富饶新澳门。在当下特殊复杂国内外环境下,《湾区儿女》的热播,不仅具有本体论层面的审美艺术意义,也凸显了超越艺术审美的政治意义。
▲ 《湾区儿女》剧照
《湾区儿女》具有突出的精神文化重建价值。在观看这部电视剧时,我明显感受到有那么一股劲、一种情在涌动、在迸发。围绕这股劲、这种情,铺展开一幅生动感人的发愤图强创业画卷。在麦叔、阿钰、梓建等众多生动人物形象身上,荟萃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现代竞争意识。身处市场经济时代,拼搏于商海的每个人,都有致富、成功、利益最大化之梦想,但电视剧《湾区》的义利观在于,在利益与伦理两难抉择面前,电视剧中的主人公们固然看重利益,但更重情义,更关心他人、集体、民族的利益。电视剧透过港澳及内地尤其濠江儿女的经济生活、创业故事,描绘人的存在状态和心灵史,同时呈现了诸多本土元素和民俗风情,形成了这部电视剧的美学风格和艺术个性。
列宁曾经说过:“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电视剧《湾区儿女》所展示的文化,显然是一种主流文化、先进文化。观赏该剧时我发现,主创讲述的湾区故事,延续的仍是主旋律文艺一贯倡导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普遍价值性的现代文化。尽管时代已然进入文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现代与后现代杂糅的境界,现在文艺界流行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观也呈现多元、复杂样貌,但像电视剧《湾区儿女》这种高扬主旋律,坚持主流价值观的超凡脱俗努力一直都不曾泯灭,始终都在我们的影像荧幕上活跃着。
▲ 《湾区儿女》剧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追求。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是在艰难曲折中进步的,人类正是在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踏平一个又一个坎坷后才走到了今天。现实生活充满了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何种社会,有一点是恒久不变的:即每个炎黄子孙都拥有梦想,都追求幸福,都希望生活变得美好。电视剧《湾区儿女》用人物命运完成对作品政治主题的传达,表现了港澳与内地城市逐渐融合发展,城市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人民安居乐业、共同追逐梦想的繁荣景象。《湾区儿女》必将鼓舞人们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用热血和生命,奏响新时代民族复兴之歌!
(作者是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