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徐恬
6月15日,这周第一个工作日,创业板注册制受理“开闸”,深交所开始受理创业板在审企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并购重组申请,29家深企抢搭“头班车”。这意味着创业板改革正式进入实操阶段,在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周末,停摆已久的线下展会终于“重启”。6月20日,深圳目前最大的两个会展中心都迎来了今年首个大型展览,释放出强势复苏信号。会展经济“热启动”,将催化1:9效应,让市场要素活跃起来,有力助推经济复苏。
记者梳理发现,这周深圳不少“大动作”都事关“要素市场化配置”。
今年3月3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出台,提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李克强总理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具体而言,包括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包括“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以及“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等。
随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创业板站上再出发的新起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迈入深水区。深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迎来重磅利好,创业板改革有利于企业尤其是新经济企业更为高效、便利获得资本支持,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升资本市场功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动释放市场活力。
记者注意到,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从宣布到实施,仅用了46天时间。其速度让业内人士称“快”:创业板注册制说来就来了!
这周另一件备受关注、彰显“深圳速度”的事,是深圳“开办企业一窗通”再升级,推出3.0版本。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深圳市公安局、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再次升级“开办企业一窗通”系统,实现了“一个平台、一次认证、一表申报、一天办结”的办理模式。
“深圳速度”下开办企业,到底有多快?记者了解到,申请人通过“一窗通”填报开办企业信息后,市场监管部门在0.5天内核准登记,参保、公积金开户等开办环节全程“秒批”,实现开办企业所有事项1天内办结。
此次“开办企业一窗通”再升级是深圳优化营商环境,政府做到“放活”与“管好”有机结合的一个缩影。
2017年,深圳被赋予“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新使命。深圳陆续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推出40余项秒批、300项不见面审批、建设项目审批“深圳90”等举措。今年3月,《深圳市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推出,被誉为优化营商环境“深圳一号改革工程”任务清单,涉及14个重点领域,共提出210项具体改革举措,成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加速器”。
受疫情影响,各地营商环境面临更多新挑战。深圳的经济韧性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带来了新开办企业逆势增长。6月15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所属企业注册局发出消息:今年1至5月,全市新设立企业116369户,同比增长8%。
面对疫情的冲击,不少投资者抢抓机遇,积极投身创新产业发展,深圳今年新登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迅猛增长,表现亮眼。其中,以5G、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今年1至5月共新设立企业9387户,同比增长23.9%;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经济为核心的“数字经济”行业新设立3144户,同比增长90.2%;以生物技术、基因检测、药物研发等与防疫战疫联系紧密的“生物医药”行业新设立2222户,同比增长42.8%。
6月18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2021年新兴产业扶持计划,扶持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企业和项目,给予单个项目配套资金最高1500万元的资助。这无疑将为培育经济新动能注入澎湃动力。
6月20日,深圳目前最大的两个会展中心都迎来了今年首个大型展览,新展馆、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纷纷亮相:一个是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的第24届粤港澳大湾区车展,这也是国内上半年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车展;另一个是在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的第28届深圳礼品家居展,这是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今年迎来的首展。会展经济是经济受疫情影响后尽快恢复不可或缺的一环,业内一个普遍认同的数据是,会展经济收入具有1:9的产业带动效应,会展经济背后是会展撬动的更大规模的市场经济。
▼
在数字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大背景下,《意见》中,“数据”首次正式纳入生产要素范围,列为新型生产要素形态。“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今年也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记者了解到,深圳与新加坡在这周举行的一场视频会议就事关“数据”。
6月17日,深圳-新加坡智慧城市合作联合执委会举行首次会议。会上,深圳和新加坡签署了8份合作谅解备忘录,涉及电子贸易、数字身份互认、科技人才交流培养、创新创业、跨境仲裁等领域。根据协议,深圳和新加坡将探讨建立互相认可的数字身份系统,加强在跨境贸易无纸化和融资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并新建亚洲中小企业中心,支持中小企业构建一个由买家、卖家、物流服务提供商、融资和数字解决方案提供商组成的生态系统,该系统预计于2020年下半年投入运营。深新全面深化智慧城市合作,加快培育数字经济等新的合作增长点,共同打造全球智慧城市合作新样本。
深圳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模与现状如何?6月16日,深圳市工信局负责人做客深圳电台先锋898“民心桥”节目时表示:2019年,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达到27828.6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目前已开始组织实施2021年数字经济产业扶持计划,资助范围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区块链等方面。
▼
《意见》在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提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记者了解到,深圳在不断挖潜优质国土空间,兑现“深圳有地可落”承诺方面积极作为,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充足的空间。
6月17日,2020年深圳“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工作现场会举行。活动透露出一个数据:深圳4年盘活存量土地约80平方公里,实现从“项目等空间”到“空间等项目”的根本转变。深圳去年重磅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近期又启动“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计划,目的就是确保为符合深圳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提供优质产业发展空间,释放产业发展势能。
▼
此外,记者注意到,这一周,还有不少与“要素市场化配置”密切相关的最新数据发布。
深圳证监局6月15日发出消息:今年1至5月,深圳企业通过IPO、上市公司再融资、新三板市场融资、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合计融资2635.48亿元,IPO及再融资数量均较往年同期大幅增长。其中,直接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融资就超过160亿元。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的双重压力面前,深圳企业从资本市场找到了坚强的后援。
今年1至5月,深圳市税务部门已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481.3亿元。481亿元退(免)税资金“活水”快速回流,有力保证了外贸企业资金流的稳定,并辐射带动了一大批生产加工企业的复工复产复销,为深圳稳外贸起到了“护盘”的作用。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将退税资金扶持效应及时传导给产业链上游成千上万户中小微企业,帮助他们尽快复工复产,保证产业链不“掉链子”。
深圳市商务局正式公示深圳2020年出口信用保险中小微统保企业名单,在统保名单内的逾2.5万家出口企业可直接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领取出口信用保险保单,支持深圳市中小微外贸企业发展。
▼
深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千方百计在优化企业服务上“做加法”,在减轻企业负担上“做减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深圳迅速出台的“惠企16条”政策, 经初步测算,“惠企16条”通过减免、补贴、缓缴等各种方式可为企业直接减负超过600亿元,可以说是真金白银“撑”企业。
不仅要让市场主体活下去,更重要的是通过“放管服”改革把它们激活起来。深圳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正积极“破题”,一些措施看似“无形”,但随着各项政策落地见效,要素市场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不亚于真金白银的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要素的合理化配置就是“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