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驻穗记者 姚嘉莉 通讯员 粤市监
4月20日上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组织召开《广东知识产权证券化蓝皮书》视频发布会,面向社会公众以线上直播方式发布了广东知识产权证券化研究及实践成果。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19年,广东知识产权证券化实现零的突破,连续上市发行三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即兴业圆融——广州开发区专利许可资产支持计划,深圳平安证券-高新投知识产权1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和“南山区-中山证券-高新投知识产权1期资产计划(疫情防控)”。此外,深交所发行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全部为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总规模超7亿元。
据介绍,2013至2019年广东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高速增长,专利申请量由26.4万件攀升至80.8万件,专利授权量则由17万件增长至52.7万件。广东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全国占比保持在17%-20%,显著高于其他省市。2019年广东省专利授权量527389件,同比增长10.31%,增速保持全国首位。特别是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崛起,支撑起广东知识产权新的增长。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持续加快,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稳步发展,这为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提供了重要基础。2018年12月,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分别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获批发行,实现了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零的突破。其中,深交所发行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全部为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总规模超7亿元。上交所发行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其基础资产为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总规模超4亿元。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也明确提出“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广州开发区是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域。
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何巨峰在发布会上表示,知识产权证券化是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信托等金融形式,以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完全不同的形态批量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打开了更便利的新型融资渠道。特别是知识产权证券化采用打包证券化融资的形式集合若干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对缺乏传统抵押物的中小企业进行批量化融资,一个证券化产品会给多家中小企业集合融资,让多家企业受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2019年,广东知识产权证券化实现零的突破,并连续上市发行三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知识产权金融提供了可参考、复制的新模式。何巨峰介绍,接下来,广东将组织知识产权证券化专家团队开展全省知识产权证券化巡回辅导工作,指导有条件的地市筛选出一批具备一定知识产权储备且有意向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进行融资的的后备企业,不断优化广东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环境,推动全省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走向纵深。
本次发布的《广东知识产权证券化蓝皮书》是国内知识产权领域首次从知识产权证券化角度发布的专业报告。《蓝皮书》全面介绍了广东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展历程、政策依据、社会基础、特点优势等情况,分析总结了经验和不足,梳理知识产权证券化流程的关键环节和风险点;针对广东省知识产权工作现状,提出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展路径建议,并从如何发挥行政管理部门引导服务功能角度,重点介绍了“知识产权融资模式简介”“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实操指引”“广东知识产权证券化操作指引”,解答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条件、难点和风险点、操作实务等问题,为全省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引导,推动全省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