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渝川(书评人)
《基因启示录》这本书是国内作者撰写的科普作品中的佳品。书作者多年来在致力于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科学研究的同时,还积极通过多个平台将基因科学、神经科学的学术成果以通俗化的方式引介给大众读者和观众。
▲《基因启示录》
仇子龙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年1月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仇子龙在其所著的《基因启示录》一书中谈到了学习的基因原理。
学习肯定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但人的学习能力就目前来看要远远胜于其他动物。仇子龙在书中指出,学习需要基因的表达,外界信息(学习内容)被我们的感觉器官转化为电信号,传进大脑,然后理解、储存这些信息。如果神经元反复收到很强的信号,其发送出去的电信号就会变强;反之,如果接收不到电信号或是电信号很弱,发送的信号就会越来越弱。通过对电信号的转换,进行基因的表达,生产相应的蛋白质,再运送到突触里。也就是说,越认真、越高质量的学习,就会使得大脑相关区域起作用的蛋白质变得相对越多,突触的活性越强,能够发出的电信号也就越强。
换言之,我们经常提到的口头语,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是符合科学的。而我们在学习相关的古诗名篇、科学经典著作时,带有思考的诵记(不是机械重复的背诵)也能够让我们记得更牢靠,还能更恰当的运用。
我们还常常提起一句口头语“大脑越用越灵光”。人在幼年更加擅长学习那些需要记忆的模块化知识,而在成年后,因为拥有相对丰富的社会经验,所以在学习逻辑推理和判断的知识方面更具效率。《基因启示录》这本书指出,经常学习产生的基因表达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大脑的可塑性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具有,通过学习就可以打开神经元里的基因,学习就等于给大脑做思想体操。
无论在各大媒体、网站推荐的科学类、科普类图书榜单,还是电商、书店的这类图书的销售排行中,跻身前列的往往大多是国外引进的作品。国内作者创作的科普图书虽然绝对数量不少,但可读性、科学性、趣味性却很难兼具。一些具有学院背景的科普图书作者甚至只是将相关的科学文章、专著去掉公式、图解,添加几个案例就草草成书。而其他一些算得上有趣的科普图书,书作者因为缺乏必要的专业背景,所以在理论、知识点的介绍上甚至不乏谬误。总体来说,我国本土科普书籍的品质亟待提高,亟待出现一批能够在前沿科学、专业科学、新兴技术与大众读者之间搭建桥梁的,专门服务于出版商、主流媒体,具有专业背景的科普作家,发挥诸如美国、英国、日本主流媒体科普专栏作家那样的作用。而增进大众科学素养,也离不开大学、研究机构及高新企业的科学家作者的积极努力。
《基因启示录》这本书是国内作者撰写的科普作品中的佳品。书作者多年来在致力于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科学研究的同时,还积极通过多个平台将基因科学、神经科学的学术成果以通俗化的方式引介给大众读者和观众。这本书围绕大众对于基因科学及其应用的许多热点问题,介绍了基因的概念、作用方式、三大定律,深入阐述了基因如何塑造人的行为和生活,指出基因对于人的语言能力、亲密关系、学习能力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书作者还根据“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后以来,包括我国在内,世界多个国家加速发展基因工程带来的争议,如基因删除、修改所引发的伦理争议,给予了客观、深入而简洁的评述。
作者简介
郑渝川:资深书痴,买书如山倒,“剁手”频率高。书评、时评作家,现居成都。千余篇书评见于《深圳特区报》《信息时报》《广州日报》《上海证券报》等国内多家报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