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如钩/文
孔子是圣人,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入圣人眼?
梳理了一下,若要分类,大约有三:受称赞的、瞧得起的和敬佩的。这三种人,都入眼,可是有级差。
受称赞的不一定就瞧得起,瞧得起的不一定就敬佩。级别最高的是敬佩,敬佩能以上率下,统领其它。
我以为,孔子敬佩的有两人。
首推作周礼的周公旦,他确立了孔子的价值取向。周公在孔子心目中尽善尽美,朝思暮想以至常常入梦。暮年的孔子无限感慨地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在无梦的年纪,还不忘初心。知我者,二三子。
另一位敬佩的人是老子,老子帮助孔子形成了价值观。两巨头是见过几次面的,最后一次,孔子问礼于老子,回来感慨地对众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敬佩之情如滔滔江水。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据称,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七十二贤人中最负盛名者就有颜回、子贡、子夏等人。
受到孔子称赞的人很多。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一直对他赞不绝口。但,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回呀,他对我所讲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这样对我来说是没有帮助的。这是典型的“孔式”称赞,到位而俏皮,但这不是瞧得起。孔子瞧得起的人,其中包括两位“始可与言《诗》已矣”的学生。
一是子贡。子贡因与孔子谈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问题而被孔子瞧得起:“因为告诉你过往的事情,你就能了解未来的发展。”也就是已经能举一反三了,闻一知十,见微知著,触类旁通,这样的思维模式和见地,孔子打心眼里看得上。
二是子夏。子夏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的意思,他从孔子回答的“绘事后素”推而广之来说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立即翻了青眼,真心佩服:“能启发我的是你子夏啊。”
称赞、瞧得起和敬佩,其实是三种姿态。称赞是向下,敬佩是向上,瞧得起是平视。只有在平等的姿态下,才能相互启发、相互激荡、相互点燃。平等是最舒服的姿态,也是彼此最长情的相处,哪怕是圣人。
▲子贡曾盛赞老师孔子: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