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文/图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这样评价深圳: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圳也迎来了自己40周岁的生日。深圳发展的历程高度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华。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都市,深圳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举世瞩目。
4月20日,高尚全、樊纲、海闻、唐杰、张军等知名经济学家参加在深圳南山区中国华润大厦举行的“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高峰论坛暨《深圳奇迹》新书首发式,共同解读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活动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智库、孺子牛研究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浪财经、东方出版社、前檐书店联合主办。
深圳具备创业者自己选择自己的环境
提到深圳,许多人就会想到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这些杰出的民营企业。深圳确实是民营企业的热土,而这些民营企业,不仅影响着中国发展,甚至对世界发展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些企业的成功既得益于深圳提供的条件,又为深圳未来的发展贡献了更多的机遇。值得关注的是,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主编的《深圳奇迹》一书,从深圳的地理环境、政策支持到产业、金融、转型等,全面解读深圳的成功经验。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深圳奇迹》主编张军
据了解,2015年10月,张军作为“过渡经济学理论”的主要贡献人之一,与林毅夫、樊纲一起以高票获得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在当天的“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高峰论坛暨《深圳奇迹》新书首发式上,张军做了题为《深圳还需要是特区吗?》的主旨演讲。他表示,从几十年的历史来看,深圳走到今天,是因为在一开始特区给予了屏障,挡住了无数的有形之手,使得深圳能够营造了让企业说得算,让市场说得算的制度含量,这种环境在国内其他地方非常少见。
“深圳走到今天,经历了几个阶段,变成了中国科创的中心。我们探讨深圳的奇迹,最重要的是深圳如何用无形之手阻住有形之手。”张军认为,如果今天把一个经济发展非常成功的城市,因为其成功和重要而给予更高的行政级别,他认为并不见得是很聪明的事情。“对中国,甚至对全球来讲,我们依然需要深圳特区,而不是需要直辖市,即使以后深圳有望成为直辖市,但是我认为直辖市并不是深圳的未来。深圳需要能够继续承载40年前所形成的经验,这是深圳特有的,甚至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张军强调,深圳在通过科技、知识创造财富的格局下,依然要保持特区的地位。他指出,深圳是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分管最密集、产业链最完备的一个地方。如果我们了解深圳今天格局所影响的历史背景,就会发现这是特区屏障给予深圳的。深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珍视屏障给深圳创造独特的营商环境。“有创业精神的人,通过选择自己,成为创业家和企业家,而不是通过劳动力市场或者是政府的选拔。深圳具备了创业者自己选择自己的环境,因此需要一种屏障,让有形之手不能插进来,这一点对深圳是巨大的考验。”张军说,他和团队写下《深圳奇迹》这本书,正是隐含了这种期待。“中国需要这种屏障,确保深圳可以走到世界的最前沿。”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评价称,《深圳奇迹》一书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深圳的过去,解读深圳的奇迹。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深圳未来发展重要的舞台,作为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深圳有条件成为大湾区建设中动力澎湃的发动机。
深圳进入学习模仿加自主创新的阶段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根据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是港澳地区与珠三角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支点城市。那么,深圳为了要继续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其地理环境、政策支持到产业、金融、转型等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深圳又将以怎样的变化去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中?高尚全、樊纲、海闻、唐杰几位经济学家在当天活动上也均做了主旨演讲,分享各自的观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名誉会长高尚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名誉会长高尚全认为深圳前海的起步非常好,但“前海的未来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他说:“总结深圳的经验,看看深圳的未来,看看前海的愿景,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
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表示,四十年来,深圳从“三来一补”走向模仿,走向制造、创新制造,最后走向科学发现。尤其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深圳尊重市场选择,建立法治规范,形成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保障。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樊纲详细分析了深圳为什么有40年的高增长的原因。他指出,深圳前面20年可以说是劳动密集型,后面20年用劳动密集型则解释不了,而得用知识外溢、学习模仿才能解释深圳后面20年的发展。他介绍,发展通常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比较优势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比较优势加上后发优势的阶段,也就是学习模仿的阶段;第三阶段是进入了学习模仿加自主创新的阶段,也是深圳正在做的事情,继续在学习模仿。“深圳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解释知识外溢、后发优势在经济增长中起的作用。到今天,接近前沿了,而且发达国家越来越限制我们很多学习知识的渠道,我们也到了自主创新的阶段,就是我们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
深圳还要创造什么奇迹?在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看来,这取决于什么地方需要创造奇迹,深圳缺什么,全国缺什么。“要考虑深圳和全国创新和发展的内容,不仅仅是经济,不仅仅是技术。我认为有两个方面是深圳缺的,也是中国缺的,这就是教育和医疗健康。”海闻希望未来深圳在医疗和教育改革方面创造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