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陈小慧
深圳市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以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目标是力争达到相当于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体营商环境排名前30名的水平。
深圳如何“发力”全球营商环境30强?目前深圳在营商环境改革中还存在哪些“痛点”?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深圳市人大代表,为深圳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把脉”支招。
访谈对象:
李继朝: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促进会会长
倪伟波: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明金海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黄振辉:深圳市人大代表、广东深宝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王海龙: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海能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建立法人申请“暂停经营”制度解决企业注销难
得益于商事制度改革的先发优势,深圳商事主体活动和创造力不断激增。数据显示,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47.1户,拥有企业155.7户,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
然而开办企业是越来越便利了,企业注销难却成为企业反应强烈的问题。“商事主体‘出生’容易注销难。”深圳市人大代表李继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停止经营是普遍现象,但不少已停止经营的商事主体,由于注销难处于休眠状态。
李继朝进一步补充,处于休眠状态的商事主体仍需要按月税务申报(零申报),否则列入“异常名单”将给企业法人带来较大麻烦。
针对企业注销难问题,李继朝建议建立由法人申请“暂停经营”制度,一旦申请暂停经营,要求暂时关闭银行账户(而非注销)支付,暂停税务业务办理和税务申报。但不列入“税务异常名单”,不影响法人代表人名下其他法人主体税务业务办理。
“‘居者有其屋’是留住人才的最优政策”
人才是创新动力,一流的营商环境更是离不开人才。但吸引人才的同时,如何留住人才是关键。深圳市人大代表倪伟波表示,由于住房成本较高导致部分企业员工流失,部分高端人才也更倾向于去住房成本较低的城市发展。
“‘居者有其屋’,是留住人才的最优政策。”倪伟波举例称,新加坡的保障房占了房屋供应量的85%,让许多到新加坡的高端人才都能长期留在当地发展,这也是新加坡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原因之一。他认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应以服务市场主体为主。
围绕人才服务,倪伟波建议优化住房政策留住人才,继续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让更多的人才能留在深圳。
除了人才服务,倪伟波还关注到了产业用地成本上升的问题。“近几年的产业用地价格逐年攀升,租金上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体企业负担,导致出现了部分企业外迁的现象。”对此他建议政府要给予实体经济企业一些优惠政策。
“行政成本、运营成本、人力成本等等因素都将决定企业是否能够继续留在深圳。”倪伟波说。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深圳市人大代表黄振辉表示,深圳的营商环境走在全国前列,但距离国际一流还有较大改善空间。在他看来,深圳营商环境主要面临几个“痛点”,例如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放管服”改革力度仍不足。
对此,黄振辉建议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对有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的民营企业,要抓紧研究采取措施,避免发生企业所有权转移等问题。针对“放管服”改革力度不足,黄振辉建议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积极开展收费清理改革,持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
此外,黄振辉还注意到,安监、环保等执法存在“执法过严”“一刀切”问题,这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执法要‘严’也要‘准’。”黄振辉建议,细化行政执法规则和裁量规定,在“执法必严”的同时,也要人性化执法,增强民间资本的投资信心。
对待中小企业要一视同仁
深圳市人大代表王海龙建议,要实现营商环境30强“小目标”,需打造更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他强调,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税负与融资“痛点”,应该给予更多政策扶持,纾困中小企业融资难,激发企业活力。
此外,王海龙还建议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产权保护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王海龙表示,应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创新、专利保护,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同时,王海龙还建议加强基础研究力度,推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